CafA Art Info

第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
2012年06月09日 - 2012年09月16日

艺术总监
卡洛琳·克里斯托夫·巴卡捷夫(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
地点
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
新画廊
文献展大厅
格林兄弟博物馆
自然历史博物馆
橘宫
卡尔斯奥厄草坪
文化火车站
前伊丽莎白医院(奥博斯特街 4号)
卡塞尔以外的城市
喀布尔(阿富汗)
亚历山大-开罗(埃及)
班夫(苏格兰)
艺术家
194人
观展人数
904,992 人
预算
30,672,871 欧元
原文网站链接
d13.documenta.de

d13.jpg

Aerial View of Friedrichsplatz in front of Fridericianum (2012)

© Photo: Thomas Prall 


这是卡塞尔文献展历史上第二次由女性策划的一届展览。这位为自己顾问团队(团队领导人为来自西班牙的丘斯·马丁内兹[Chus Martinez ))而向全球招聘合格“代理人”的总监卡洛琳·克里斯托夫·巴卡捷夫,在展览前就用她的“无概念”、生态女性主义、宠物狗日历、一个没人能记住的可笑题目(舞蹈是狂热的、有生气的、咔嗒的、扭曲的以及持续了很久的)以及宣布在阿富汗喀布尔举办平行展这样的信息让媒体困惑了一番。从第十一届文献展提出的“讲台”概念更进一步,此届文献展不但在开展前的卡塞尔城外举办了一系列活动,还保持这些活动同步进行着。而这些活动地点之所以被选中正是因为它们是展览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卡塞尔城外的布雷特瑙(Breitenau),这个城市的前本笃会修道院(Benedictine Monastery)以前是国家社会主义阵营下的劳动集中营,后来变成了一个寄宿女校和和精神病院。因此,在卡塞尔/布雷特瑙以及喀布尔/巴米扬这样的双城中,此届文献展建立了一个动机,通过它可以唤起文献展最初的理念,即“崩溃和复原”,也就是通过艺术去修复战争的创伤。许多艺术家(所有人都已经在展前就参观过卡塞尔和布鲁特瑙了,但只有一些人去过喀布尔和巴米扬)在展览中呈现了与这些地区相关的新作,包括克雷门斯·冯·魏德迈耶(Clemens von Wedemeyer),马里阿姆·迦尼(Mariam Ghani),戈什卡·马库加(Goshka Macuga),迈克尔·拉科维茨(Michael Rakowitz)和奥马·法斯特(Omer Fast)。除此之外,喀布尔和巴米扬的工作坊成果作品都被整合到卡塞尔城一个专为阿富汗艺术家设定的展览里去了。尽管大部分公众都被排除在开罗/亚历山大和班夫的活动之外,喀布尔的展览仍然吸引了27000名观众。克里斯托夫·巴卡戈伊将一些重要的存在状态与展览地点进行了对应,以表明它们之间震荡的关系,这种对应分别是:舞台之上(卡塞尔),被包围的(喀布尔),希望与反叛(开罗和亚历山大)以及撤退(班夫)。


展览结构在时间上也被重置了。本届文献展其实是从对吉塞普•佩诺内(Giuseppe Penone)《石头的意念》(Idee of Pietra)的安置而开始的。这是一件卵石放置在青铜树树冠上的作品,它在2010年5月就已经出现在卡尔斯奥厄草坪了,这一作品与艺术家自身的贫穷艺术经历有关。植树的意象也在展览中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中出现,比如科宾尼安·艾格纳(Korbinian Aigner)和吉米·达勒姆(Jimmie Durham)的作品,它们均体现了此届展览与博伊斯时代开始的文献展的紧密相关性。本届文献展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反神人同性论,这通过种子、苹果、狗以及人和艺术等形式而得以体现。


在进入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后,观众会发现一楼的前两个房间是完全空的,贯穿其中的只有一阵凉风,这其实是瑞安·甘德(Ryan Gander)的作品(《我需要一些可以记忆的意义》[I Need Some Meaning I Can Memorize]2012年)。在这里只有胡里奥·冈萨雷斯(Julio Gonzáles)的三件雕塑和一封来自凯·阿尔特霍夫(Kai Althoff)的信。在1959年第二届文献展上,冈萨雷斯的雕塑作品就在原地展出过,而在阿尔特霍夫的信中,艺术家表示要撤回参加本届展览的承诺(虽然他撤回的原因与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在1972年所引用的完全不同)。艺术家吉尔勒莫·法伊沃维奇(Guillermo Faivovich)和尼古拉斯·戈德伯格(Nicolás Goldberg)也在展览中呈现了一个准备很久但是无法实现的方案,即将“艾尔·查科(El Chaco)”这块地球上第二大陨石从阿根廷北部带到卡塞尔展出100天,该计划的证据被保存在一个基架上,与瓦尔特·德·玛利亚(Walter De Maria)在1977年所作的的《垂直地球一千米》以及作品在这一博物馆中存放的文献资料离得很近。


在内容方面,此次文献展的各种概念线索都聚集在了圆形大厅的“大脑”里。在那里,《大夏公主》([Bactrian Princesses],约公元前2000年来自中亚的石雕微缩模型)这边聚集了各种作品,比如李·米勒(Lee Miller)在1945年4月30日拍摄的阿道夫·希特勒的浴缸,万迪·拉塔纳(Vandy Rattana)拍摄的越南蓄水弹坑的照片,还有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的静物以及被涂了一层颜料的静物实体。


除了当代艺术家的新作,现代女性艺术家的历史地位(例如汉娜·瑞根[Hannah Ryggen]和玛丽亚·拉斯尼格[Maria Martins])为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和新画廊中的展览定下了重要基调。科学的主题也由物理学家安东·蔡林格(Anton Zeilinger)创建的实验模型体现了出来。更突出的是,第十三届文献展激活了卡塞尔市中心的一些久被遗忘的地点,并给予其令人难忘的印象:比如废弃的胡格诺老屋,这个从上世纪60年代就空置的建筑现在变成了西斯特·盖茨(Theaster Gates)和他乐队所创作的一件可居住作品,创作材料包括他们从芝加哥运来建材;旁边在黑森兰(hessenland)历史舞厅的一个黑屋子里是提诺•塞格尔(Tino Sehgal)一个为期100天的表演项目;弗朗西斯·阿尔斯(Francis Alÿs)从阿富汗带来的细密画放在一个空置的商店里;塔奇塔·迪恩(Tacita Dean)也在前银行金库的墙壁上绘制了阿富汗山脉带有空气感的粉笔画。皮埃尔·于热(Pierre Huyghe)挑选了卡尔斯奥厄草坪的一个隐蔽角落,创作了一组由致幻植物、头上有蜂窝的女人雕塑和一个长着粉色腿的狗所组成的复合作品(《无题》,2012);在文化火车站北翼的后面是拉腊·费芙丽托(Lara Favaretto)的工业垃圾雕塑(《刹那纪念碑,之四》,2012);而在火车站台的尽头是苏珊·菲利普(Susan Philipz)带有破碎感的声音装置,曲目来自于作曲家帕维尔•哈斯(Pavel Haas)的《弦乐研究》(Studie für Streichorchester) ,哈斯在1944年的奥斯威辛集中营里被杀害,而这件作品也成为了整个展览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之一。


除了像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文献展大厅和新画廊这样的传统展场外,第十三届文献展将展览地点扩张至例如奥托诺伊姆自然历史博物馆、橘宫的天文展厅、格林兄弟博物馆、旧的文化火车站两翼以及整个卡尔斯奥厄草坪(这里搭建了很多小的临时性建筑),所以这个展览确实花费了一番功夫。观众也被邀请到很多精心策划的活动、电影项目以及持续进行的行为表演中。出售的12,500张季票证明了当地公众对此次展览的欢迎程度。在此次文献展中,“通讯活动和其他项目”颇为特别,这个项目将“生活中的同伴们”囊括其中——拥有不同背景的卡塞尔居民在完成他们的培训后,将他们对于本届文献展的了解在“d—tour”时传授给观众。


第十三届文献展总体吸引了905,000位参观者,使之又成为破纪录的一届。但是,尽管展览布局广阔,展览的几条长路线让观众很难参观完所有展场。于是,人们对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到卡塞尔来是否有意义这件事心存怀疑,或者仅仅怀疑观众能否看完展览。


孙天艺 译

参展艺术家

A

Abdul,Lida

Abidi, Bani

Adnan, Etel

Aigner, Korbinian

Akhunov, Vyacheslav

Akram, Barmak

Ali, Khadim

Allora & Calzadilla

Alÿs, Francis

Althoff, Kai

Alves, Maria Thereza

Anastas, Ayreen

AND AND AND (AND ...AND ...AND & ANDANDAND)

Applebroog, Ida

Araya Rasdjarmrearnsook (Rasdjarmrearnsook, Araya)

Asefi, Mohammad Yusuf

Ashford, Doug

Atoui, Tarek

Attia, Kader

B

Bachzetsis, Alexandra

Balestrini, Nanni

Balkin, Amy

Barry, Judith

Bartolini, Massimo

Baruchello, Gianfranco

Basiony, Ahmed

Bayrle, Thomas

Bel, Jérôme

Bennett, Gordon

Biscotti, Rossella

Boetti, Alighiero (Alighiero & Boetti)

Boghiguian, Anna

Bove, Carol

Büttner, Andrea

Buch, Kristina

Byrne, Gerard

C

CAMP

Cardiff, Janet & Miller, George Bures

Carr, Emily

Castillo Deball, Mariana (Deball, Mariana Castillo)

Chan, Paul

Chiurai, Kudzanai

Critical Art Ensemble

Cruzvillegas, Abraham (Cruzvillegas Fuentes, Abraham & Fuentes, Abraham Cruzvillegas)

Csákány, István

Csörgő, Attila (Csörgö, Attila)

Cumella, Antoni

D

Dalí, Salvador

Dean, Tacita

De Boer, Manon (Boer, Manon de)

Dion, Mark

Djordjadze, Thea

Doherty, Willie

Donnelly, Trisha

Durant, Sam

Durham, Jimmie

E

Epaminonda, Haris & Daniel Gustav Cramer

Erek, Cevdet

F

Faivovich, Guillermo & Nicolás Goldberg

Faldbakken, Matias (Rasul, Abo)

Farmer, Geoffrey

Fast, Omer

Favaretto, Lara

Floyer, Ceal

Foulkes, Llyn

Foushanji, Abul Qasem

Fumai, Chiara

G

Gabri, Rene

Gander, Ryan

Garcia, Dora

Garcia Torres, Mario (Torres, Mario Garcia-)

Gates, Theaster

Gaussi, Jeanno

Ghani, Mariam

Gill, Simryn

Gonzalez, Julio (Gonzales, Julio)

H

Haidary, Zainab

Hall, Fiona

Hecker, Florian

Henderson, Tamara

Hiller, Susan

Hoheisel, Horst

Hopf, Judith

Hourani, Khaled

Huyghe, Pierre

I

Ivekovic, Sanja

J

Jacir, Emily

Johannessen, Toril

Jonas, Joan

Jungen, Brian

K

Kaesbach, Rudolf

Kahn, Robin & La Cooperativa Unidad Nacional Mujeres Saharauis (Kahn, Robin & The National Union of Women from Western Sahara)

Kamandy, Masood

Kanwar, Amar

Kentridge, William

Khan, Hassan

Kurenniemi, Erkki

L

Lara, Adriana

Larrain Barros, Horacio (Barros, Horacio Larrain)

Lê, Dinh Q. (Dinh Q. Lê & Lê, Dinh Quang)

Lester, Gabriel

Link, David

Loboda, Maria

Lombardi, Mark

Lopez, Anibal

Lucas, Renata

Lutyens, Marcos und Raimundas Malasauskas, featuring Sissel Tolaas (Marcos Lutyens und Raimundas Malasauskas, featuring Sissel Tolaas)

M

Macuga, Goshka

Maiolino, Anna Maria

Malani, Nalini

Martins, Maria

Matarrese, Francesco

Mauri, Fabio

Mehretu, Julie

Menick, John

Menke, Christoph

Metzger, Gustav

Miller, Lee (Miller, Elizabeth)

Müller, Christian Philipp

Mojadidi, Aman

Moon, Kyungwon & Jeon, Joonho (Moon Kyungwon & Jeon Joonho)

Moore, Gareth

Morandi, Giorgio

Mroué, Rabih

Muholi, Zanele

N

Nordheim, Arne

Numminen, M.A. (Numminen, Mauri Antero)

O

Ohtake, Shinro

Omarzad, Rahraw

Ondák, Roman

Onur, Füsun

Otolith Group (The Otolith Group)

P

Panayiotou, Christodoulos

Penone, Giuseppe

Pentecost, Claire

Philipsz, Susan

Phinthong, Pratchaya (Phinthong Pratchaya)

Pich, Sopheap

Porsager, Lea

Portnoy, Michael

Preston, Margaret

Price, Seth

Prvacki, Ana

R

Raʼad, Walid (Atlas Group & The Atlas Group & Raad, Walid)

Rakowitz, Michael

Ray, Man (Man Ray & Radnitzky, Emmanuel & Rudnizky, Emmanuel)

Reid Nakamarra, Doreen (Nakamarra, Doreen Reid)

Reyes, Pedro

Richter, Gunnar

Ringholt, Stuart

Robbins, Ruth & Tremmel, Red Vaughan

Rodas, Juana Marta und Isidrez, Julia

Ryan, Paul

Ryggen, Hannah

S

Sadr Haghighian, Natascha (Haghighian, Natascha Sadr)

Sala, Anri

Salomon, Charlotte

Samb, Issa

Schaber, Ines

Sehgal, Tino

Serra, Albert

Shah, Tejal

Shawky, Wael

Sherzad, Zolaykha

Solakov, Nedko

Song, Dong (Song Dong)

St. Turba, Tamas (Saint Turba, Tamas)

Sukhareva, Alexandra

T

Taanila, Mika

Taasha, Mohsen

Tarakhovsky, Alexander

Texmon Rygh, Aase

Thornton, Warwick

Time/Bank (Time Bank)

Tjapaltjarri, Warlimpirrnga

Téllez, Javier

Trockel, Rosemarie

V

Vandy, Rattana

Vaṇṇ Ṇāt (Vann, Nath & Vann Nath & Ṇāt, Vanṇ & Vaṇṇ, Ṇāt & Nath, Vann)

Villar Rojas, Adrián (Rojas, Adrián Villar-)

Voss, Jerónimo

Vu Giang Huong (Vu, Giang Huong & Huong, Vu Giang & Vu-Giang-Huong)

W

Warboys, Jessica

Waxman, Lori

Wedemeyer, Clemens von (Von Wedemeyer, Clemens)

Weerasethakul, Apichatpong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Weiner, Lawrence

Worldly House (The Worldly House)

Y

Yang Haegue (Yang Haegue & Haegue Yang)

Yan Lei (Yan Lei & Lei Yan)

Z

Zaatari, Akram

Zalmaï

Zeilinger, Anton

Zuse, Conrad

艺术总监:

卡洛琳·克里斯托夫·巴卡捷夫(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


1957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瑞吉屋

1981年前 在意大利比萨大学学习哲学

2000–2002年:担任美国纽约P.S.1策展馆长

2002–2009年:担任意大利都灵市里沃利城堡美术馆馆长

2008年: 担任悉尼第16届双年展艺术总监

2008–2012年: 第13[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艺术总监

2014–2015年: 伊斯坦布尔双年展艺术总监


所获奖项(精选):

2015由 于第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艺术总监的工作获得黑塞[黑森]文化奖

展览精选:

1993年: 《约翰·凯奇:极速声音》,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意大利

1996年: 《阿尔贝托·布里个展》,罗马展览宫,罗马,意大利;布鲁塞尔艺美厅,布鲁塞尔,比利时;慕尼黑伦巴赫之家市政美术馆,慕尼黑,德国

1997年: 《自然城市》,多处展览地点,罗马

1998–2000年: 《城市,花园,记忆》, 美第奇宫,罗马,意大利

2000年: 《卡拉·阿卡迪个展》,P.S.1 , 纽约,美国

2000年:  《乔治· 阿德格堡个展》,P.S.1 , 纽约,美国

2000年: 《围绕着1984:回看80年代的艺术》,P.S.1 , 纽约,美国

2000年: 《大纽约》,P.S.1 , 纽约,美国

2001年: 《动画》,P.S.1 , 纽约,美国

2001年: 《珍妮特·卡迪夫个展》,P.S.1 , 纽约,美国

2002年: 《弗朗西斯·埃利斯:矩阵. 2》,沃利城堡美术馆,都灵,意大利

2003年: 《现代/现代》,沃利城堡美术馆,都灵,意大利

2004年: 《威廉姆·肯特里奇个展》,沃利城堡美术馆,都灵,意大利;k20艺术中心,杜塞尔多夫,德国;悉尼当代艺术博物馆,悉尼,澳大利亚;蒙特利尔当代艺术博物馆,蒙特利尔,加拿大;约翰内斯堡艺术馆,约翰内斯堡,南非

2012年: 《第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卡塞尔,德国